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、子夏等,在谈到如何“与朋友交”时,都强调一个“信”字。历来读书人也把交友真诚看成一种美德。下面的故事,就是一个对于今人仍有借鉴意义的例子。
东汉时,山阳金乡(今山东金乡县)人范式,与汝南(今河南汝南县)人张劭同在太学(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)读书,两人关系相当好。有一次,他们都请假回家。分手时,范式对张劭说:“将来返校,我要顺路去拜见你的父母。”他们还约定了具体的日期。两年后的一天,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,等候远方同学的到来。母亲说:“分别都两年了,路程又这么远,你真相信他会来?”张劭回答说:“范式是个诚实的人,一定不会失约。”到了约定的日子,范式果然如约而至。
后来张劭得了重病,他的两个同乡日夜看护,十分尽心。临终时,他却叹息说:“可惜不能再见我的死友一面!”同乡问他:“我们不就是你的死友吗?”他回答说:“你们不过是我的生友,范式才是我的死友。”张劭认为:“生友”就是在世时重交情的朋友,而只有交情至死不变、可托以身后事的朋友,才是“死友”。
据说张劭死前曾“托梦”给在家乡做小官的范式,对他说自己会在某日死,某日葬。范式梦醒后,“悲叹泣下”,立即把梦景向上司报告,并“请往奔丧”。范式还没有赶到,灵车已经出发了。可是离墓穴不远时,忽然“柩不肯进”,灵柩变得很重,再也推不动了。张母抚摸着儿子的灵柩说:“儿啊,你是在等什么人吧?”过了不久,只见“有素车白马,号哭而来”。范式拍着朋友的灵柩说:“行矣元伯(张劭字元伯)!死生路异,永从此辞。”参加葬礼的人看到这种情景,没有不掉泪的。当范式执绋(fu,牵引灵柩的绳索)前导时,原先不肯前行的灵车徐徐启动了。下葬以后,张劭的这位“死友”还继续留在墓地,给他修坟植树,把一切都安顿好了,才依依不舍地离去。